貝約拿(Baiona)是大西洋岸維戈(Vigo)海灣南端的小港,沿著海灣有雄踞在海岬上建立的城砦。城砦依著山稜線一級一級向上建造,每一層都用打鑿成尖銳角錐的岩石衛護,有極強的防禦性。城砦範圍很大,大概是淡水紅毛城數十倍大的面積。居高臨下,俯瞰海灣,有箭垛砲台,位置險要。
我第一次到西班牙西北角的加里西亞自治區,跑了沿葡萄牙邊界和大西洋岸幾個城鎮,還是對它複雜的歷史了解不多。
西班牙國內有17個自治區。最常去的是巴塞隆那的加泰隆尼亞(Catalonia),經濟富庶,文化上人才輩出,建築有如雷貫耳的高第(Gaudi),有達利、米羅、畢卡索、塔匹耶斯(Tapies)美術館,美術館的文字都是加泰隆語在前,西班牙語在後。加泰隆尼亞時時鬧獨立,上次公投還是失敗,看來西班牙政府不會放手這塊肥肉,但是加泰隆族群文化傳統的自信堅持也不會有任何退縮。
古根漢美術館所在的畢爾包(Bilbao)也是另一文化族群巴斯克(Basque)自治區,畢卡索1937年為佛朗哥元帥鎮壓格爾尼卡(Guernica)巴斯克族繪製巨作,成為歷史對抗強權的名作。如果往西班牙南邊走,也許會看到更多摩爾人留下的不同文化族群。
文化族群固守自己信仰、語言、生活習俗的傳統記憶,必然和政治權力結構的「政府」衝突。
西班牙的17個自治區,我沒有全面暸解,可想而知,他們都必然有自己族群生存的強大記憶。現代權力結構的「政府」要壓抑限制這些「自治」的渴望嗎?還是在這些複雜的族群記憶衝突間尋求尊重與和諧?
我想起兩年多來還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爭取「傳統領域」的巴奈、馬躍、那布,來自泰雅、邵、阿美、卑南、布農、排灣,阿里山的鄒族,蘭嶼的達悟族,隱身在許多族群中的馬卡道族,幾近被滅族的塞德克族⋯⋯,我們有信心尊重這些長期受凌辱壓迫的島嶼原住民傳統領域的「自治」嗎?
加里西亞自治區是西班牙17個自治區裡較貧瘠的,山石崚嶒切割,無法推展現代化農業,我住的農村民宿附近,山坡上還是傳統小農手工耕種,玉米、馬鈴薯,收成後儲存在石板架高倉庫,露天防潮保冷,沒有現代設備。
土地貧瘠,加里西亞人自十五世紀就渡大西洋,冒險犯難,移民中南美洲,開啟了偉大的大航海時代。許多拉丁美洲移民如今還自稱「加里西亞」,而不是西班牙人。至今人口外移仍然嚴重,加里西亞必定面臨很多「自治」的困境吧?
然而在小酒館叫了酒,開酒年輕少女虎背熊腰,意氣昂揚,指著酒說:「Galicia, no Spain!」
我會心一笑,族群的認同本來有外人難懂的酸楚心事,有時誇張可笑一點,或許都應該認真聆聽理解。族群信仰不同,少女驃悍,使我微笑認真做謙卑的功課。
「謙卑」不是政治姿態,謙卑是衷心從心裡找到對不同生存方式的敬重吧⋯⋯
我喜歡加里西亞的風景,海風山風強勁,植物都有生命對抗艱難的頑強獷悍,有稜有角,不軟弱,也不媚俗!
這樣的土地,這樣的人民才爭取得到「自治」的自信吧。